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大流行导致的排放减少所产生的任何积极影响至多是短期的。

紧随世界各国政府实施的极端封锁措施之后,很明显冠状病毒大流行正在以一种方式发挥积极作用。随着驾车者呆在家里,工厂停滞不前以及化石燃料使用量持平,排放水平急剧下降。

好消息是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由于排放量的减少,我们有望记录到地球的轻微冷却。坏消息是任何影响都是短暂的。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研究杂志》上,该研究着眼于移动趋势数据,这要归功于智能手机的普及。Google和Apple的数据有助于准确描绘出大流行期间出行速度下降的情况,一些国家在今年四月显示出出行率下降了80%。

研究人员利用流动性数据插入模型,以创建基准线和趋势,以发现这种剧烈的流动性变化将如何影响未来的气候。结果是结论性的:冠状病毒大流行的直接影响将是“微不足道的”。研究称,从现在到2030年,地球应该降温0.01至0.005摄氏度之间,或者低于1华氏度。纵观这一点,自1975年以来,全球温度每十年上升约0.15到0.20摄氏度。

根据当前的计划和趋势,这种微小的差异可能会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消失。假设直到2021年某个时候,社会疏离仍然是常态,到2022年底,排放量将返回到计算出的基准。根据这项新研究,全球范围内已经进行的计划投资还远远不够。

相反,研究人员建议各国可以通过“绿色复苏”战略来建立短期利益。如果当前的绿色能源投资水平随着经济大流行后的重建而保持不变,那么到2050年地球仍可能变暖1.5摄氏度。如果各国选择将重心放在“化石燃料的复苏”上,结果将保持不变。

一个绿色复苏,而是想象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针对清洁能源和减少排放的1.2%。根据模型的计算,到2050年,这种途径使我们有55%的机会阻止气候变暖,超过1.5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