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斯巴鲁,很多人都会想到翼豹。而说到翼豹,懂行的人都会提起WRX。翼豹WRX是斯巴鲁登陆中国的排头兵,也是最早正式进入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车。还记得大约在2002年,笔者首次在国内试驾到翼豹WRX(圆灯那款),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在“朝圣”。

在WRX之后,中国的高性能车越来越多,如今别说全国,就算只在原来WRX所处的三四十万价格区间内,也有马自达RX-8、三菱EVO9、大众GTI等多款性能车可选。在为对手开辟了道路后,有着“江湖老祖”地位的WRX却逐渐淡出市场,原因是翼豹正值大换代,而斯巴鲁的中国策略也发生了一些转变。

首先,翼豹的大换代正如大家所见,外形从原来的三厢变成了两厢,造型风格也变得圆润,前期推出的2.0R被普遍认为柔弱了许多;另一方面,斯巴鲁这两年大力拓展中国市场,力推力狮、森林人等更生活化、平民化车型,这都弱化了新翼豹的高性能形象。

虽然最新的十代翼豹2.0R在新车评网获得了“强烈推荐”的极高评价,但确实有不少人认为它不是正宗的翼豹,尤其是那些见识过WRX的“老一辈”斯巴鲁粉丝,更对斯巴鲁的高性能形象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斯巴鲁当然不会漠视市场呼声,但他们却很按耐得住性子,尽管在日本和东南亚,新翼豹除了2.0R也几乎同步推出了2.5T的WRX版本,但斯巴鲁中国这回连WRX都看不上,没把它引入中国。他们瞄准的是更高的目标——STI。

3.何为STI?

翼豹WRX STi

【上一代翼豹WRX STi】

STI的全称是SUBARU TECHNICAL INTERNATIONAL——斯巴鲁国际技术公司。显然这不是一个车系名,而是一家机构的名称。这家机构,就是斯巴鲁旗下的高性能车研发部门,此部门的主业是研究和制造斯巴鲁征战全球拉力赛的赛车,“副业”则是将制造赛车的技术经验放到合法上路的民用车中,成为斯巴鲁家族中的民用高性能车型。

其实真正的斯巴鲁车迷应该都知道,WRX虽是名副其实的性能车,但在它之上一直都还有STI,那才是“终极性能”的代表。几年前国内的斯巴鲁代理也非正式进口过极少数的STI,可惜该车对油品要求高,维护也困难,一般都是落入改装狂热分子手中,其后被进一步改得五花八门,然后不知去处。

这回,斯巴鲁中国非常勇敢地、高姿态地,直接跳过WRX,正式引入STI车型。既然是正式引入,当然解决了油品、维修等问题。

翼豹WRX STi

放弃WRX而直奔STI,笔者认为斯巴鲁此举非常聪明。一方面,前文也说到如今三四十万元级别的高性能车已经强手林立,WRX的震慑力已经不够高,尤其是面临即将到来的三菱EVO X,斯巴鲁必须出动STI,才有足够的底气与对手交锋;另一方面,全新一代翼豹的登场给了大家一个过于“柔弱”的印象,此时再来WRX,可能还不足以让那些受了打击的斯巴鲁粉丝回心转意,于是要来就来家族里最顶级、也是斯巴鲁史上最强的STI,好让超级粉丝们更兴奋,新翼豹整个家族的平均形象分也会更高。

说了这么多,翼豹WRX STi到底实力如何?换上赛车鞋,选好路线,我们出发吧!

4.外形观感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在之前的翼豹2.0R车评里我们已说过,这一代翼豹从三厢改成两厢的出发点是要让车身更紧凑,以利于在WRC赛场上的争夺。而STI在普通版的基础上,将四个轮拱显著外抛,这不但是形象上的“示威”,更让STI拥有了比WRX更宽的轮距(前后分别增长35mm和40mm)。轮距是影响操控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顶级的较量中,些微的优势很可能就会成为底盘极限高低胜败的关键。

以高性能车来说,STI的车身装饰部件不算特别夸张。事实上,近几年像宝马M系列、奔驰AMG等这些欧洲高级性能车,它们的外形也越来越刻意地凶悍。STI就有点学到了那种“高档性能车”的神韵,它有后视镜转向灯这种带“豪华感”的细节,最难得的是那四个轮拱、前后保险杠和车身是一个整体,不是那种东装西装了很多零碎配件的改装车。这种整体感也有助于提升STI的价值,至少客户会意识到想买一部普通翼豹2.0R回去自己改成STI的模样是很困难的。

最有意思的是,原先我们还觉得翼豹2.0R的造型还挺“精神”,但看了STI一整天再看回2.0R,觉得2.0R的车身简洁得像被“脱光了衣服”一样。

5.车身细节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STI上所有扰流部件都是有实际作用的,例如前保险杠进气口的扩大,是为了让散热器获得更好的通风;发动机盖上的进气口为中冷器提供足够的冷却空气;尾部四个排气管是大马力必不可少的装备,气流扩散器和上方的加大尾翼是为高速稳定性而设。

不过最招眼的还是侧面造型。隆起的前后轮拱充满肌肉感,标准版的高亮度18寸五辐式轮圈,观感并不亚于加强版的名厂BBS金色轮圈。车身离地距不算低,这是跑拉力起家的斯巴鲁的一种坚持——STI是一部全天候的跑车。

6.遍布全身的STI特征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多个红色的“STI”标记在这部车上十分显著。我们大致数了一下,全车里里外外共找到17个“STI”字样(可能有更多但我们没发现),分别在车身、轮圈、制动卡钳、头枕、中控台、仪表、方向盘等处。总之,别人只要靠近STI,就一定知道它是STI,相信这也是车主想要的效果吧。

7.翼豹家族的外形差异

从以下三张图可以看到十代翼豹家族的外形差异:STI的车身比一般版本复杂很多,而且它的整个侧围都是重新设计的,换句话说你无法将一般版本自己改动成STI的模样。

翼豹WRX STi

【最早亮相的翼豹2.0R,一副温柔长相】

翼豹WRX STi

【海外市场的WRX版本,在普通版的基础上换上带进气口的发动机盖】

翼豹WRX STi

【STI版本,拥有更宽大的车身包围】

8.发动机和变速箱概况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日本版STI采用一台2.0升涡轮增压EJ20发动机,而北美版和中国版则采用排量更大的2.5升涡轮增压EJ257型发动机。水平对置四缸、16气门,配备双主动气门控制系统(Dual-AVCS)系统,能提供更全面的扭矩输出特性。最大功率221kW(300PS)/6,000rpm,峰值扭矩407Nm(41.5kgm)/4,000rpm,数字足以令人兴奋。而且你还应该知道,通过赛车化的密齿比6挡手动变速箱和精密的全时四驱系统传送到车轮的300匹马力,跟欧洲豪华大轿车那种动辄4、5百匹马力的实际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为了满足这台超级发动机的“气量”,STI的车头保险杠、发动机盖顶部都开了加大的进气口,前轮翼子板后方则有透气孔,用来导出发动机的热量。这些都是实战装备,绝非单纯为了唬人。

9.提升驾驶的电子装备

在谈STI的实际表现之前,请恕我还要唠叨一顿,说说STI新增的一些电子可变设施。坐上STI把它开走前,你应该知道它们的作用,否则便很难完全发挥这款车的性能。

翼豹WRX STi

首先,STI植入了首见于力狮的SI-Drive(斯巴鲁智能驾驶提升系统)系统。在力狮3.0的车评上我们已经见识过,这套系统通过改变发动机的电脑程序,达到改变动力输出特性的效果。STI的SI-Drive提供和力狮一样的三种模式:I(Intelligence)智能模式、S(Sport)运动模式以及S#(Sport Sharp)超级运动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差异会在下面说。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左上角起:完全锁止模式、最少锁止模式和自动模式】

第二项特殊装备是一组“多模式驾驶员控制中央差速器”(Multi-mode DCCD)。众所周知,全时四驱是斯巴鲁的看家技术,而STI的四驱系统可通过调节中央差速器的锁止幅度,使前后动力分配发生变化。全部锁止时,前后动力按50:50分配;随着锁止程度下调,可有更多动力输往后轮,最大可达到41:59的前后分配。

中控台设有一个AUTO和+、-按钮,AUTO是由电脑控制动力变化,这个模式下你也可以指示电脑倾向“+”或“-”;此外,你也可以手动设置中央差速器完全锁止或最低程度锁止,期间共有六级可调。这个系统描述起来理论连篇,不好理解,但我们在实际试车中已经找出了它的明确特性,下面会道来。

翼豹WRX STi

第三个法宝是VDC动态控制系统。它默认是开启状态,遇到危险时会介入,限制发动机动力并对个别车轮主动施加制动。你可以将它关闭,而且关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只取消对发动机的动力控制,但仍会让制动主动介入;第二种则是完全取消对发动机和制动的电子控制。简单来讲,第一种可以让你更尽情地榨取动力,但紧急关头仍有制动系统来确保车身动态安全;第二种则是电子系统完全不起作用,你可以为所欲为,当然危险系数也增加。

10.方向盘.挡杆和踏板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在上述多项可变电子装备以外的,便是几样很简单的东西:大小适中的液压助力三辐式真皮方向盘;握感好、倒挡以拉环式操作的6挡手动变速箱;编排非常合理、很易做跟趾动作的离合、刹车和油门踏板。如果说那些电子装备是斯巴鲁工程师们炫耀他们开发功力的资本,这些简单的控制部件就是工程师们留给你施展自己能力的道具。

11.动力表现:三台发动机合一

翼豹WRX STi

了解完一切功能后,终于可以开车了。驾驶STI的第一个兴奋点肯定是来自动力。但由于SI-Drive的存在,STI的动力要一分为三来讲。

在I模式下,转速上升速度比较平均,动力来得不紧不慢,而且一过2千转,仪表上就会有一个绿色小箭头来提示你加挡。可见,这个模式是注重省油多于加速。I模式下将转速拉高到4千转以上,也能感受到涡轮介入带来的推背,但所需的时间较长,你一般不会有这样的耐性。而且推背的力度和发动机声音,都明显不如下面两个运动模式强烈。

转到S模式,你马上能感觉到差别。同样的油门幅度,转速从2千转爬升到4千转的时间明显缩短,而进入4、5千转时,发动机的动力和声浪都如排山倒海,让你能以很快的节奏进入亢奋状态。

再换到S#模式,转速提升的速度和S差不多,但发力更早,刚过3千转时就可以感到强大推背力的到来。用S模式加速,还有一个“进入亢奋”的过程,而用S#,这种“亢奋”就来得更“即时”,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如果这是你第一次体验SI-Drive,这三种模式的差异之大会让你吃惊。事实上,它相当于三台发动机——尤其是S、S#模式与I模式之间的差别,简直就像换了一部车。I模式的存在也非常有意义,它让你拥有了在日常道路上“正常驾驶”的权利,不用总是克制自己的右脚——那样太需要自制力,做得到的人少之又少。

当涡轮全力开启时,STI的300马力带来的刺激不是开玩笑的。如果从1挡开始挡挡都红区换挡,在你上到3挡时,车上乘客通常已经会大叫受不了。这与瞬间涌现的推背力以及雄浑的发动机和排气声都有很大关系。如果你对以上文字描述的程度有些怀疑,那就请看下页的数据测试。

12.性能测试:6秒破百的实力

翼豹WRX STi

中国版STI的官方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2秒(先前我们曾说是5.9秒,后经厂方更正为5.2秒)。我们以AX22专业仪器实测的成绩是6.15秒。要得到这个成绩,可费了一番功夫。

STI的离合偏重,轻轻起步时会有典型大马力手排车的特性——啮合的过程会有些发抖、顿挫,这是因为离合器要应付大马力输出,采用了刚性高的缓冲弹簧所致。起步时,我们先把发动机转速提升到5千转左右,强大的马力要通过刚强的离合器短时间一拥而出,自然不容易控制。我们反复试过4、5次,转速都在接上离合器的瞬间大幅度往下掉。我们以为是可变中央差速系统作怪,分别试用“AUTO”、手动“+”、手动“-”三种模式却依然如故,动力无法在离合接上瞬间高效地传到车轮,最好的成绩只是6.95秒。

最后我们注意到起步时闪动了几下的VDC动态控制系统指示灯。把它关掉到第一级——取消对发动机动力的限制,再以相同方式起步,动力终于能无阻隔地到达离合器,再传到四个车轮上,成绩马上提升到6.2秒!这才是STI的实力,也是我们的实力嘛。

翼豹WRX STi

【加速线图,点击可看大图】

STI的最高转速是6800转,到达红区时电脑会截油以保护发动机。用S#模式,在密齿比变速箱的搭配下,转速逼近红区是眨眼间的事,因此加速过程要一直快节奏地换挡,注意力起码有一半要放在看转速表上。除了先前提过的I模式下的绿色小三角换挡提示灯,当转速到达5千转时,仪表正中会亮起一个更大的红色换挡提示灯,接近红区时这个红灯还会闪亮来催促你换挡。开过真正赛车的人都会知道,赛车上一般都有这样的换挡提示灯。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再尝试创造更快的0-100km/h时间。但从上面的加速线图中的换挡时间来说,应该还有0.3秒左右的人为提高空间。更需指出的是,我们此次测试还背负了一个劣势——测试车使用了97#汽油,而不是油箱盖上指定的98#油。经销商交车给我们时说可以加97#,但我们还没得到斯巴鲁的官方答复加97#会不会损伤发动机。我们是因为连找了三家油站都没有98#汽油,才被迫加97#的,这也说明了STI必须要能承受97#汽油,才可能在中国合理生存。不过改用98#之后性能会提高多少,还真的有待再次测试考证。

翼豹WRX STi

【制动测试线图,点击可看大图】

遗憾的是受场地限制,我们没有进行0-400米的加速测试。因为我们预测STI的400米冲刺速度会到达180km/h左右,测试场地没有足够的制动距离,只好作罢。

100km/h-0的紧急制动测试,连续三次的成绩都在37米以内,最好的一次是36.02米,以STI所装备的高性能制动系统(前四活塞、后两活塞,据说写着STI的卡钳实际是Brembo的出品)来说是“正常”的成绩。STI的制动踏板偏硬,但用力踩下去有很清晰的比例感,这是斯巴鲁性能车型的一个传统优点,做跟趾动作时很容易维持制动的力度。

13.过弯:甩不甩尾由你决定

翼豹WRX STi

STI的加速和刹车很容易令人“亢奋”,但它的过弯特性却像无底洞一样,有些深不可测,非一般人所能领略。在我们经常试驾的一个弯角,STI可以用前所未有的高速“杀”进去,硬朗的车架、悬挂确保了车身姿态的安稳,高性能的245/40R18轮胎像吸盘一样粘住地面不放,很明显,它的悬挂和轮胎极限就已经非常高。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开斯巴鲁攻弯的乐趣向来在于它的四驱动力,而且STI那套可调的中央差速系统,也是为营造不同的操控特性而设的,我们决心要找到它的实际效果。

于是,先用AUTO模式攻弯。以驾驶斯巴鲁汽车的一贯方法——弯前减速,跟趾动作降低挡、提升转速,提早在弯中加油一直到出弯。强大的动力被精密地输往四个车轮,只听到轮胎轻微发出“唧唧”几声,车子沿着方向盘指向的方向,毫发不偏地高速冲出弯角。用AUTO试了几遍,发现各个车轮的动力输出有种非常精准、细致的感觉,尽管我已经狠狠的加油,动力也确实很强大,但并没有因为动力大而使得车轮的循迹性有任何的偏移,反而因为四个车轮都有动力,进一步增强了轮胎的循迹性。

翼豹WRX STi

换到手动模式,先将中差的锁止幅度减到最低,这意味着让动力最大幅度的输往后轮,比例应该是41:59。这回加油出弯,我们感到了后轮的不安分。猛烈加油时,后胎出现了尖叫,但由于轮胎抓地力强劲,只能轻微感到后轮有外甩的迹象,却仍没有成功甩起尾来。不过几回下来,发现将中差锁止设小,确实可以增加“后驱车”的特性,后轮的动态会更活跃一些。

再来试试加大中差锁止,加到最高的“Lock”挡,此时打方向调头变得很困难,传统系统发出“咔咔”声,说明差速器确实锁止了(即前后没有转速差了)。这个挡位大概只能用于打滑很严重的状况(如雪地)。将它减小一挡,仍设在比较高的锁止状态,转弯不再“卡”了,加油出弯时感觉非常安稳,尾巴没有半点不安,车的直进性很强。由此可见,中差锁止程度越高,车子的稳定性就越强。

在AUTO挡也可以设定“+”或者“-”,让系统在自动调节的前提下,更偏向于稳定或者甩尾。在我们测试的这个弯里,两者几乎没有明显区别,因为底盘本身的极限实在是高。

翼豹WRX STi

上述测试是在一个路面有坑洼的水泥路弯道上进行的,STI的高性能轮胎在这里表现出强大的抓地力,我们几乎要犯险去猛加油,才能在出弯末段将底盘的极限特性稍微逼出一点点。而那套VDC动态控制系统更是全程都丝毫没有作动过,可见它对驾驶者也是比较“容忍”的。不过我们很肯定,如果换到抓地力较低甚至很低的路面,例如砂石路,这套可调中差的效果就会显著得多——将它调大,就趋向稳定;调小,就趋向甩尾。此外也可以这样理解:附着力越低的路面,越需要调大;附着力越高的路面,越可以调小。

斯巴鲁征战WRC拉力赛场多年,STI也是为拉力赛而生,这套可变中差系统真切地反映了这个血统。它不是一个时髦或花哨的玩意,对高手来说,实战的作用会很显著。

14.日常驾驶感受

翼豹WRX STi

说完极限状况,我们来说说日常驾驶。STI这台2.5升涡轮增压发动机有比较明显的涡轮迟滞现象,真正发力点在3500转以上(I模式更迟);而在2000转以下时,它的扭矩弱得可怜,容易发抖甚至熄火。让那些有高挡低速行车习惯的手排驾驶者来开STI,情景一定是频繁熄火或手忙脚乱地急降挡。

6挡手动变速箱的卡位非常清晰,换挡比以往的斯巴鲁更加顺滑有质感。但非常短的挡杆行程对大部分人来说都需要适应,初上车很容易出现从2挂3挡误入5挡这种问题。离合器轻微偏重,但仍可接受,三个踏板位置很好,能轻松做到跟趾动作。

转向是令我们略感失望的环节。激烈驾驶时,它的精准性令人满意,也有清晰的回中力。但是日常驾驶路感明显贫乏,一些路面反馈传递得比较生硬,我们期盼的是一套更沉稳、有质感的转向。

翼豹WRX STi

在马路上,STI的车架整体感觉非常扎实,硬朗的悬挂造成直接的路感是意料中事。幸好座椅有一定的柔软度,为身体过滤了不少零碎震动。行车中,底盘会传来很有“铿锵感”的杂碎噪音,但这在STI上完全不是问题,因为只要你加速,发动机和排气声就完全改过了一切噪音。

硬梆梆的底盘加上高性能的轮胎,造就了极强的行车稳定性,过弯侧倾甚微,在公路上急促地变线,哪怕动作粗鲁一点,依然很有安稳感。

15.需要技术的驾驶机器

翼豹WRX STi

一天的测试、试驾下来,我们感觉挺“累”的。不管是日常环境还是激烈驾驶,STI都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就算用那个I模式,你还要注意挡位不能过高、转速不能过低),它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很彻底的驾驶机器。只有极为热爱驾驶、无时无刻想体验驾驶的人,才适合和它朝夕相处。

说深一层,STI也是一部对技术要求挺高的车,只要高手才可以把它开好,把性能完全施展出来。当然,由于功架和极限都异常高,新手开它也相对安全,但有一点很清晰:技术不精的人最好还是别碰这部车。别以为它那几个电子装备可以帮你减轻负担,那其实是用来帮助高手榨取最高性能的,而不是让菜鸟上车就变超人的“神仙棒”。

如此说来,斯巴鲁STI的设计宗旨还是跟其“死敌”三菱EVO很不同,前者会让高手兴奋、新手失落,后者则是让一般人也容易上手,甚至轻易将高性能施展出来,我开过的EVO九代尚且如此,将要来的EVO十代估计会更朝这个方向靠拢。当然,真正结论要等到我试驾过EVO十代才能说。

16.车厢氛围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试完车,让我们冷静一下,回头看看STI的车厢。虽然买这类车的人未必会过多计较车厢的精细豪华,但斯巴鲁却是很想把这部分做好的。STI的内饰用料明显比之前试驾的翼豹2.0R高级和用心,仪表台虽然还是硬塑料,但加上更多金属质感部件作点缀;常亮的红色发光仪表,加上STI专用的跑车化方向盘、挡杆、踏板等,都令置身其中的人感觉到浓浓的战斗气氛。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前面说过,驾驶时相当一部分注意力要放在挡位上,因此STI的转速表是放在仪表正中央的,和普通版翼豹2.0R将速度表放在正中不同。车厢里最高级的材料是座椅表层和手枕上的反皮,这是欧洲豪华高性能车惯用的材料,可谓不惜工本。顶棚的内衬质感看上去也很像反皮,但摸上去就知道只是廉价织物,让人有些失望。

17.座椅与空间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日本高性能车向来有重视座椅的传统。STI的一双桶型前座椅,造型非常贴身舒服,我们几名同事轮流驾驶,坐上去通常都不用作位置调整,这正是好座椅的特性。座椅两侧的包裹造型不算突出,置身其中身体活动比较自如,但得益于反皮的优异质感,能提供很好的摩擦力,又不像国产车的廉价绒布那样会“粘”住衣服不放。更高级的“加强版”采用一对名厂Recaro座椅,造型更趋向包裹性,却没有标准版的反皮和电动加热功能。没试坐过之前,我们暂不能评价哪一种更好。

后座也很厚道地用上反皮,三个头枕的支撑都很到位。新一代翼豹的后座空间和开扬感都有很大长进,置身STI的后座也不会有受罪的感觉。

18.装备与实用性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翼豹WRX STi

装备和实用性肯定不是你买STI的出发点,但它在这两方面都可以增加对买家的说服力。我们试驾的标准版已有方向盘音响控制、定速巡航、6碟CD音响、自动恒温空调、行车电脑、加热座椅、电动折叠后视镜等装备,相信其中几样东西已能令你惊喜(例如后视镜的电动折叠)。加强版还有一键式点火的智能钥匙系统。

STI的实用性与普通版翼豹没有分别,车内储物格合理,尾厢大小还行,后座可4/6分割放倒以运载大物品。只要收敛一点的开,STI也可以临时假冒一下家庭车。

19.价格与使用成本

翼豹WRX STi

STI有两个版本,标准型44.8万,加强型48.8万。后者比前者装备多了智能钥匙,但少了前座电加热(北方的朋友要留意),真正“值钱”之处是两张名牌Recaro前座椅和四个金色BBS锻造铝合金轮圈。

STI是否值这个价,视乎你知否它的背景。我们开着它去到经常光顾的洗车店,阅车无数的老板娘一听说眼前这台日本掀背小车要40多万元(包牌过50万),反应颇为不解;当我们告诉她这不是改装车,原装就是这副模样,她又点点头,似乎知道此车非同小可……有一点很清楚:STI身上众多的名贵“补品”都是价值不菲的,你去买一部翼豹2.0R或者WRX(后者国内没有),再自己改装到STI的性能水平,投入的金钱总数量很可能远不只STI现在的叫价。

STI作为“玩具”性质的汽车,其使用成本严格来说应该是“玩乐”成本。厂方建议使用98号汽油(目前深圳市场的98#汽油是7.3元/升,97#是5.18元/升),这大概是STI最大花费所在。至于油耗,它的I模式可是比较省油的,6挡100km/h下的转速也只有2200转左右;至于激烈驾驶的油耗,那就真的说不清楚了。

作为正式进口车型,STI享有原厂售后服务的保障,零配件都不是问题。当然它的车主也许对改装件的关注程度比保养件更高。

具体装备表如下:

翼豹WRX STi

20.安全性

翼豹WRX STi

最后依惯例说说安全。STI拥有高刚性的环形车架,车身刚度是完全无须怀疑的了。底盘极限高,标配VDC动态控制系统,都确保了激烈驾驶的主动安全。被动安全方面,标配6气囊(包括侧气帘)是过去的同类车中不多见的。当然开过它之后你一定会同意,真正决定它安全与否的不是气囊的多寡,而是驾驶者的技术与态度。

21.新车评网结论

翼豹WRX STi

优点:

外形凶悍而不乏内涵,STI身份显著;

动力强劲,涡轮介入时推背感非常刺激;

SI-Drive系统提供了三种差异很大的动力特性,兼顾了不同的驾驶需求;

可变中差系统提供精确细致的动力分配,很好地适应不同路面和驾驶者的风格;

硬朗的车架、悬挂加高性能轮胎,过弯抓地力极强,电子系统很少介入;

原装反皮座椅质感高级、乘坐感舒适贴身;

挡位精准行程短、踏板排布合理,很容易做跟趾动作;

实用性高,乘坐和载物空间都和家庭车没分别;

装备比较合理,不乏个别豪华配置;

有改装车的刺激性能,又有原厂车的品质和售后保障。

缺点:

方向盘虽然够准确,但缺乏路感传递,沟通感不强;

低转扭矩输出很弱,2千转以下会因乏力而发抖,日常驾驶要频繁换挡;

虽然可用97#,但原厂标签要求加98#,对使用场合还是有一定要求;

与GTI、新EVO等对手相比,对驾驶技术的要求高,不够平易近人(这也可以是优点)。

形容这类具有一定实用性、又有强大性能的车子时,我们过去常用的一个名词是“公路霸王”。但在本篇STI的车评里,我从头到尾没想起过这个词,这正是STI特性的一大反映。开着它在马路上跑,性能确实很强大,尤其是用那个S#模式,随时降一或两挡瞬间提升转速,立刻能体验到飞机起飞一样的推背快感。这种眼睛、耳朵、脊椎以及肾上腺全方位的刺激感,的确会让人大呼过瘾、欲罢不能。

但是,STI给我更深刻的一个感受是,它并不一定是公路上的“霸主”。它对驾驶技术有相当高的需求,懂得玩弄那些电子系统还只是最起码的,你还必须有扎实的驾驶功底,能精确的控制油门、换挡和刹车,还要懂跟趾动作,才可以将它开得真正的快起来。否则,很容易在马路上招惹来挑衅,却以有劲使不出、被人奚落的难堪局面而告终。

STI也不适合每天驾驶,它是一个纯粹的、终极的驾驶机器,开起来的感觉确实很接近赛车。以我个人而言,绝不想每天开这样的车上下班,一个月里能有两三次和它“翻云覆雨”就很高兴了。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买回来在公路上用,那么它就是个玩具多过一部完整的车。当然,买个如此精彩的玩具也是无可厚非的,我只是提醒大家不要被它的实用外表甚至豪华内装给蒙骗了。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不足以影响车迷们对STI的拥戴和追捧程度。全世界还是有无数人以它为目标,买它去改装,去跑拉力赛,或是买回来磨练自己的驾驶技术,都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当同级对手都发展得更趋日常化(“老冤家”三菱EVO的最新版甚至配用了DSG双离合自动变速)时,斯巴鲁STI仍维持着强悍的赛车本质,这是种很可贵的精神,也使它成为某些特定群体(例如真正的“高手”们)所剩无几的选择。所以,新车评网最后给予STI“强烈推荐”的评价,这是有强烈的特定人群针对性的,并不代表我们鼓励人人都去买S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