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用保证保险迎来超高速发展期,其保费规模从2010年的119亿到2019年的1044亿,翻了近9倍,近3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9%,远超财险业整体增速。但与高速增长同步的,却是保险公司信保业务风险敞口增加。

为进一步加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近日,银保监会出台了《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下称《办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保险系主任郭振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信保业务的关键就是控制风险,“要做自己心中有数的业务。”他说。

借助外部力量,做到“风险要心中有数”

事实上,信保业务历来都是保险公司业务模块中风险处于较高级别的业务类型。而且,风险的爆发点涉及各种金融合作业务,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其风险释放的比例和程度将会更高。

对于财产险公司而言,一旦踩雷一单业务,赔付进去的不仅仅是此单的保费,可能是长达一段时期内的保费,尤其是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小型财产险公司,甚至可能导致年度业务亏润,背上沉重的业绩包袱。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财险保障固定资产性质的标的不同,信用保证保险的标的是信用风险,极其考验承保机构对于风险的预判。

郭振华认为,信用保险业务的前提是风险要心中有数,比如国际知名财产险公司裕利安怡就有着庞大的研究团队,积累了多年的数据。“基于严谨的宏观经济分析和其交易数据,对借款方的经营风险十足掌握的情况下才能把控风险。所以,有些保险公司只做小额贷款的履约保证保险,涉及的金额比较小,保险公司比较容易把控。”郭振华说。

与此相呼应的是,在《办法》中监管机构也重点提及单独风控的问题,要求保险机构建立覆盖保前风险审核、保后监测管理的业务操作系统。同时,《办法》还明确指出,保险公司不得将融资性信保业务风险审核和风险监控等核心业务环节外包给合作机构,不得因合作机构提供风险反制措施而放松风险管控。

但是,信用保证保险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保险公司风控模式的有效性尚待考证。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方面满足业务增长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快速建设自身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选择与成熟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或许是其中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